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聚焦“东北特色文化”,促进地域文化研究发展
时间:2016-12-20   来源:本站

  会议现场

  2016年11月26日,吉林省高句丽渤海研究会、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地》杂志社在长春联合召开“第一届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东北特色文化”,旨在通过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的讨论,推动东北乃至全国地域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从而为当下的东北振兴注入一缕文化自信。

  此次会议共有来自东北三省各高校、社科院、考古所、博物馆等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参加,涵盖了史学、考古学、文学、民族学、文化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一流学者。专家学者齐聚院(会),就“东北特色文化的内涵、成因、价值、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高句丽渤海文化源流、特点及其对后世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区人地关系问题研究”三个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会议严肃、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长、吉林省高句丽渤海研究会理事长
刘信君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名誉院长、吉林省高句丽渤海研究会副理事长
耿铁化教授主持会议

《东北史地》主编王卓研究员就《地域文化研究》创办情况作说明


  按照大会议程,26日上午,院(会)副院长、吉林省高句丽渤海研究会理事长刘信君研究员做了主旨发言,《东北史地》主编王卓研究员就《地域文化研究》创办作了情况说明,李治亭、关捷、魏国忠、魏存成等十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下午,与会专家进行了分组讨论。

  会议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地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依托高校和社科院成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二是诞生了一批学术团体;三是出版了一批重要著作;四是创办了一批学术杂志;五是提出了一些新的地域文化研究概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建设不够、学术概念不清、命名标准不一、文化内涵不深、命名泛化、滥化、功利取向过重的问题。

  会议认为,东北三省的东北地域文化研究和全国是同步的,取得的成绩也不逊于国内同行,无论是文化类型的提出,文化内涵的归纳、研究机构的组建、研究团体的成立、学术平台的搭建,东北三省都有自己的特色。未来要携手全国同行进一步推动地域文化研究开展。

  会议认为,东北地域广阔,生态多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许多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在此诞生或者从此走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贡献巨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像夫余文化、高句丽文化、鲜卑文化、渤海文化、契丹文化、金源文化、满族文化等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即使到了近现代时期,东北地区也因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而凝结为特殊的文化符号,未来应进一步组织力量、加强研究。

  会议认为,地域文化研究是我们联接过去、把握当下、构想未来的一座桥梁。历史上中华文化就是由众多地域文化圈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因其兼收并蓄、包容万方始有今日之辉煌灿烂,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多源同归、多元互补”,这与中华民族多元一统的进程是一致的。

  与会专家对院(会)创办《地域文化研究》的举措表示钦佩和支持,期望《地域文化研究》杂志未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持续繁荣的一个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会议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对于推动地域文化研究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未来东北三省的专家学者将进一步搞好研究,推动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持续走向繁荣。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Baidu
map